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慶祝建國六十年,經濟發展成就驕人。由人民公社、大鍋飯的日子,走向現今成為出口主導的「世界工廠」,經濟冒起,教世人眼前一亮,全賴國家一九七八年推行改革開放,成立四個經濟特區,經濟自此急速騰飛,去年更一躍而成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系。有學者預計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繼續擔演經濟增長龍頭,帶領國家抵抗金融海嘯,走向繁榮之路。
中國一九四九年立國之初,國家實行前蘇聯的計劃經濟,頒令農民組織人民公社,全國發動「大躍進」,惟建國首三十年,經濟近乎停頓。
有研究指,一九一三年中國GDP(國民生產總值)是美國的一成三,六十年後中國GDP竟只有美國的百分之七,發展完全被其他國家比了下去。
直至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才是國家經濟起飛的分水嶺。鄧小平七八年十二月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開放經濟,其後八十年代初落實在深圳、珠海、汕頭及廈門成立經濟特區,從事加工裝配、與外資合資經營,八四年進一步開放廣州、上海等十四個沿海城巿,翌年又將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及廈漳泉三角地區列為經濟開放區,令中國成為產品出口外國的「世界工廠」。
改革開放變身世界工廠
自此,國家經濟保持平穩而快速的增長,由七八至○八年,中國人均生產總值由一千七百五十五元升至二萬二千四百港元,增幅達十二倍,而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更是主要增長動力,兩地區合共只佔全國百分之二點六的土地,但GDP總量佔全國三分之一,成為中國主要收入來源。
轉型內需拉動穩定經濟
去年金融海嘯來襲,令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一度受到衝擊,但中國隨即由出口主導型經濟,升級轉型至透過內需拉動經濟發展。城大專業進修學院技術統籌宋立功表示,中央分別以香港及上海為珠三角及長三角發展龍頭,互有良性競爭,未來可望成為「金融雙子城巿」,成為全球最具經濟影響力的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