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http://theconurehandbook.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14.html ) 
提到了 , 原本生活在野外的鸚鵡 ,  
由出生開始已經是被訓練成適應環境的變化 
本身好奇 ,靈活的性格在人類世界得不到滿足 , 容易做成行為問題 
現在下集就會提供實質建議如何讓鸚鵡認識及接受新事物 
教會牠們在人類生活中的基本規則 . 幫助其適應我們的生活習慣  
 
我見過不少人有意無意的都會說 :  
"我的鸚鵡很膽小呢" , " 牠總是接受不了新事物 "  
鸚鵡處於食物鏈的底層 , 與其說牠們"膽小", 應該說成是 "敏銳機智" 
其實這是牠們為了在野外生存的求生本能 
鸚鵡出生至斷奶期間 ,  此時的幼鸚好奇心大 ,  
不懂怕 , 有衝勁, 是學習的黃金期 
但有大部分繁殖場不會分配人手顧及每隻幼鸚 
而留給鳥爸鳥媽自己照顧 , 長大後才取出售賣 
 
 繁殖場的對鳥多數是未接觸過人類 , 就算小時接觸過  
到了繁殖場都沒有人有空閒和牠們互動 , 記憶不見得會得以維持 
幼鸚會跟鳥爸鳥媽學習生活技能 , 但通常第一次接觸人類已是被買回家後 
 
新手一般也很心急想和鳥兒互動 ,  
但其實 互動 , 是不能急 , 就算你想也急不來吧  
新鳥回家處理方法在此不多說了 , 請參考 ( http://theconurehandbook.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15.html )  
 
究竟要教會鳥兒那些跟人類生活的技巧呢 ? 
 
接受毛巾 
 
在鸚鵡學懂和主人基本互動後 
( 詳情請看 訓練上手 : http://theconurehandbook.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17.html) 
 
開始觸摸到牠們喜歡的食物與性格後 
第二樣的是教會鳥兒接受毛巾 
很多時 , 在鳥兒的日常生活中 , 會需要用到毛巾 
用暗色毛巾包著鸚鵡 , 能讓其冷靜 
而作用 , 就能在剪翼 , 獸醫檢查身體 , 磨咀時等等大派用場 
 
  
 
教會鸚鵡接受毛巾 (其實甚麼物件也適用 )  ,  
當然就不是一來就黑布蓋頂 , 打劫老笠咁款啦 
鸚鵡天性對於從未見過的新物件 , 實行 " 有殺錯無放過 " 甚麼都驚定先 
其實教導鸚鵡認識新事物 , 我多數建議用零食誘導法  
首先放置毛巾或其他你想鸚鵡接受熟習的物件於枱上 
然後將牠喜歡的零食置於物件不久的遠處 
然後一手拿著鸚鵡 另一手用食物誘導鸚鵡企上枱上  
比較為食的鸚鵡多數受自己喜歡的食物引誘 , 會置枱上的新物件於不理 
有些鸚鵡會不肯下手 , 那就讓牠站在手指上吃好了 
這樣 , 比第一時間逼鸚鵡接受新物件 , 來得更輕鬆 
成功為新物件幫鸚鵡留下了不錯的第一印象後 
之後可以重複練習 , 並逐漸拉近放零食位置及物件的距離 
最後 , 更可把零食放到物件上  
這樣 , 就能令鸚鵡慢慢接受新物件 
  
後話 : 
鸚鵡在野外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狀況 
人工飼養下 , 每天面對一式一樣的食物 , 及缺乏了的環境變化 
對於鸚鵡來說都是非常沉悶 , 日積月累下 , 就很易出現行為問題了 
所以 , 我一直很建議給鸚鵡提供多方面不同種類的食物  
及覓食玩具 , 其實鸚鵡心理上會更快樂 
 
詳盡請見 :  
選擇混糧的餐單 :http://theconurehandbook.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21.html 
天然新鮮食物 : http://theconurehandbook.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15.html 
不能給鸚鵡吃的食物 : http://theconurehandbook.blogspot.hk/2012/07/blog-post_5915.html 
 
訓練鳥兒習慣外出 
 
  
 
其實我一直很建議在安全鎖好鳥兒的情況下多帶牠們外出到不同地方 
見一見多點不同的事物 
但首先要帶牠們外出 , 必須先循序漸進 ,  
地點由近到遠 , 時間由短到長  
 
step 1  : 先準備好腳鏈 (或飛行繩) ,  
並應在家裡關好窗的情況多次和鳥兒熟習配帶腳鏈或飛行繩 
主人亦應事先預備定外出箱或外出袋 
詳情請參考 : 
腳鏈不同鎖法 : http://theconurehandbook.blogspot.hk/2012/07/blog-post_28.html 
威也繩 / 合口鏈教學 : http://theconurehandbook.blogspot.hk/2012/08/blog-post.html 
外出袋 : http://theconurehandbook.blogspot.hk/2012/07/blog-post_1256.html 
 
step 2 : 首次帶牠們外出 , 應該先從家外走廊開始 
然後循序漸進 , 慢慢加長外出時間及距離 
途中應慢走 , 亦記得帶備鸚鵡喜歡的食物 ( 作為鼓勵作用 ) , 及清水 
 
多鼓勵鸚鵡和主人以外的人接觸 
 
應該有不少鸚鵡主人有經驗 , 自己的鸚鵡只肯接受自己 
在我家的鸚鵡 , 在家時或每當我帶牠們外出 
我都會盡量讓牠們多接觸其他家庭成員和陌生人 
但當然在外出時, 主人也要判斷對方會否對鸚鵡作出不禮貌行為 
也要引導其他人和鸚鵡相處的技巧 , 也要顧及鸚鵡的情緒 
所以我自己也很少讓牠們與年紀太小的孩子接觸  
 
其實我看過有些大部分的個案 , 鸚鵡對於主人以外的人有攻擊性 
其實都是主人的問題  
 
一隻鸚鵡的行為 , 或者可說成引發一隻生物對周遭反應的元素其實不外乎於 :  
A - Antecedents   ( 前事 ) 
B - Behavior ( 反應行為 )  
C - Consequences ( 結果 ) 
 
A - Antecedents - 前事 , 是一些生活情景, 或者是對鸚鵡的一些感官的刺激 ,  
而導致鸚鵡立即會以行為反應過來  
B - Behavior - 反應行為 . 是鸚鵡對於身體上感官的刺激 , 而造成心理或生理上的反應 
C - Consequences - 結果 , 是給予鸚鵡感官刺激的行動者 , 因為鸚鵡心理或生理上的反應 
而作出能被觀察的的反應 
 
在這個個案 , 鸚鵡攻擊陌生人 , 主人大為緊張 , 立即拿走鸚鵡亦無加以責罰 
這是縱容了鸚鵡攻擊他人的行為 , 而不是讓牠們學懂和陌生人相處 
其實我個人做法是 , 當有陌生人接近鸚鵡 
先用鸚鵡喜歡的食物 , 舒緩牠們的不安 
再用食物引牠們上陌生人的手  , 再給予食物 
 
( Echo 最喜歡反轉躺在人手中 ) 
  
  
 
( Happy和孩子相處也處變不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