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卸下你的“累”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的無奈和煩惱,有太多的傷感和惆悵,有多少往事不堪回首?有多少記憶如過眼雲煙?也許,親情、友情、戀情都將伴隨心累的歷程,也許,所謂的傲骨與傲氣,都得付出心累的代價!許許多多的過往堆積在記憶的深處,一天一天,心裏裝的越來越多,心的負荷也就越來越重。有太多的分分秒秒、太多的點點滴滴,匯成心語,凝成回憶;也有太多的選擇、太多的無奈,但這無數個太多的背後,你只能讓心去承受,讓心去感悟……

  生命本是一場漂泊的漫旅,走過的每一個地方,遇到的每一個人,也許都將成為驛站,成為過客。總是喜歡追憶,喜歡回顧,喜歡眷戀。卻發現,曾經以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過程中,已慢慢淡忘……對於曾經的驛站,只能剪輯,不能駐足,對於曾經的過客,只能感激,不能苛求。

  人之所以會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堅持和放棄之間。生活中總會有一些值得回憶的心情往事,更有一些必須面對的難捨難分。放棄與堅持,該如何取捨?勇於放棄是一種大氣,敢於堅持何嘗不是一種勇氣,孰是孰非,誰能說的清道的明呢?

  人之所以會煩惱,就是沒有學會遺忘。一切的一切都深藏于心靈深處,“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又有幾人能如此灑脫!

  人之所以會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明知道有些理想永遠無法實現,有些問題永遠沒有答案,有些故事永遠沒有結局,有些人永遠只是熟悉的陌生人,可還是在苦苦地追求著,等待著,幻想著。
  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計較的太多。不是我們擁有的太少,而是我們計較的太多。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東西,缺憾有時也是一種美,一種淒婉、永恆的美……


  面對著諸多的誘惑,有多少人能把握好自己,又有多少人不會因此而迷失自己?當你不懂得愛情的時候,愛情卻經常與你擦身而過。當你成家立業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很多時候,我們走錯了路卻不能回頭,選擇了事業卻發現並非所愛。生在富貴裏想去體會窮人的滿足,生在貧困中卻不知道富人的煩惱。我們經常做夢,卻總是難以醒來;經常幻想卻總是難以實現。經常的抱怨卻總是不去努力;經常的策劃卻總是不能付諸於實踐。不喜歡讀書,卻不得不為了文憑奔波;不善於言談卻必須去推銷自己……

  人生,其實就是這樣,無奈但又必須去接受。有時總想讓自己活得瀟灑快樂一些,卻對身邊的人或事物無法割捨!人生總有太多的無奈和遺憾,夕陽易逝,歲月消退,容顏不在,花開花落。無可奈何花落去,花落幾許,無奈相隨。

  歲月蹉跎,時光荏苒,人的一生中,奔波與勞碌如影相隨,痛苦與寂寞揮之不去!再好的東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記憶也有淡忘的一天,再愛的人,也有遠走的一天,再美的夢也有驚醒的一天,該放棄的決不挽留,該珍惜的決不放手。

  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樂,那就放手吧;如果,捨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成長的痕跡給了我們很多的感悟與啟迪,別讓自己的心太累。

  心累了,在寧靜的夜晚,沏一杯清茶,放一曲淡淡的音樂,將自己融化在嫋嫋的清香和悠揚的音樂中……體味那份溫情和感動;
  心累了,靜靜地躺在草坪上,曬曬太陽,吹吹清風。讓陽光曬去滿身的疲憊,拂去昨日的陰影,風乾眼角的淚水……讓風兒吹去滿腹的痛楚,吹去心中的寂寞,吹去淡淡的憂愁……
  心累了,可以打上背包去遠遊,讓自己在旖旎的景色中沉醉,遠離塵世的喧囂。
心累了,還可以獨自一人大哭一場,讓淚水沖去心中的積怨和煩惱……
  太多的憂鬱會讓人很累,那麼何不卸下,輕鬆走一程!
小時已養鸚鵡, 現在有 LB 2隻
橙葵 Hello 仔

TOP

影響你前途的十種負面心理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們進行廣泛社交活動的必要條件。
相反,心理狀態不佳,會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交朋友結友和適應社會。
因此,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應該注重自身修養,努力克服以下種種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一、自私心理   
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只講索取,不講奉獻。爭名奪利,甚至損人利已。這種心理對於交際危害極大。
它時時處處會傷害到別人,這種人永遠也不會找到真正的朋友。  
二、自傲心理   
處處唯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趾高氣揚,輕視別人,甚至貶低別人、嘲笑別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這種心理對於交際危害很大,這些人也很難與別人相處。  
三、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
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
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四、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人抬摃,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
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
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五、排他心理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
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為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只有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六、作秀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
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七、互利心理   
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
這種人際交往中的佔便宜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久而久之會失去知心朋友。  
八、冷漠心理   
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也不能交到較多的好朋友。  
九、嫉妒心理   
有的人嫉妒心理較強,看到別人的成功,不是為他們高興,而是嫉妒。
相反,當看到別人受挫時,往往幸災樂禍。
這種人不給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也會受到身邊人的反感。
這也會使別人不願與之交往。   
十、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己短不知己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怯於表現自己,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
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
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會阻礙自己計劃與理想的實現。
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為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以上這些心理不但不利於個人的身心健康,對於人際交往也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使人不願接近、難以接近。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時常檢查自己,預防產生這些心理,
用熱情健康的良好心理品質去接觸身邊的每一個人,
去享受美好的人間之情。
文章來源 : 39健康網
小時已養鸚鵡, 現在有 LB 2隻
橙葵 Hello 仔

TOP

好命從那裡來?

一.從好身體來:
所謂健康就是財富,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有奮鬥成功的本錢。
要有健康身體,除了要注重飲食與運動外,還要正常的生活習慣,現在有很多所謂的宅男宅女,日夜都是顛倒的,這樣那會健康的身體。
另外要想!
讓別人快樂是一種慈悲;
讓自己快樂是一種智慧。
有健康的身體,心理的健康是絕對扮演著重要的因素.很多臨床實驗在在的證明心理會影響身體健康,健康不是靠醫藥。



二.從好心腸來:
也就是說存好心,能夠有拔苦給樂的慈悲心。好在別人感受到你存在的好處,適當的關心別人,適時的給予協助,並且不濫用好心腸。



三.從好觀念來:
觀念影響決定決定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結果。
善護念是個準則,每個起心動念都要好好護持著,
佛說:萬法唯心造,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報。



四.從好脾氣來:
生氣將會污染生命,不但破壞人際關係,更破壞健康,台語有句話:氣心惹命。
所以;要爭氣不生氣就不傷元氣。


五.從好表情來:
出門看天色,入門看臉色,任何人都不喜歡看到煩惱氣憤痛苦的表情,要想有好表情,必須存有好心,心存善念與慈悲。
所謂相由心生。心念絕對會直接反應在我們的臉上的。
六從好言語來:
也就是說好話,人與人之間不互相攻訐,不囉嗦不抱怨,抱怨無法解決問題。不惡言惡語,婆媳之間,人際關係將會因惡言惡語而破壞。
能夠舌燦蓮花,有意義有建設性的多談。


七.從好行為來:
也說做好事,檢討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具備被愛的條件,懂得惜福與造福,平常多作佈施與善舉以廣結善緣,所謂捨得能捨才有得。
每一種有意義的事,都能帶給人不同的快樂,多花一些時間去經營,將會改變你的命運。




人生四大階段:生老病死
如何生的順,老的慢,病的輕,死的安詳,
端視你對人生價值的認定如何,所以身心的健康將決定你命運的好壞,那麼好命到什麼程度,就看你能體悟多少與實踐多少了。
小時已養鸚鵡, 現在有 LB 2隻
橙葵 Hello 仔

TOP

~閱讀是培養專注力的好方法~

洪蘭

很多父母都為孩子上課不專心, 做功課時寫一個字玩一下而苦惱, 家長問我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
「如何使孩子專心?」

其實,注意力是人的本能,不需要教, 凡是新奇、快速、會動的東西 都會吸引孩子的注意。
但是它的本質是短暫的, 注意力不能在同一個地方停留很久, 因為大腦的資源有限, 它像飛機場的塔臺螢幕一樣, 要不停的更新,以免敵人突然冒出來, 萬一沒看到,就會喪命。

因此,大腦一旦熟悉了那個東西, 知道它無害,便不再處理它, 我們就有如 「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了。

小孩子的注意力本來就很短暫, 只有動機可以使它變長, 因為動機決定大腦資源的分配, 小孩對有興趣的東西,例如螞蟻搬家, 可以端詳很久。

要使孩子專注,必須從動機下手。

因為人類的大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閱讀是文明加給它的額外負擔, 因此閱讀不是本能,而是習慣。
大腦有很大的可塑性, 可以因應外界的要求而改變。
為了閱讀,大腦做了很多調整, 例如借調原來處理臉的部位來處理文字。

實驗發現, 文盲的大腦跟識字者的不同,就是一例。

一個平日不閱讀的人要他看書, 他會很吃力。
不是他看不懂字, 而是他沒有閱讀習慣, 注意力維持不久,眼睛會一直跳開。

因此,孩子從小要養成閱讀習慣,未來才看得下書。培養專注力不難, 可以從親子共讀著手。

讀書時,把孩子抱在懷中, 因為懷抱是溫暖的,孩子會喜歡, 加上父母的注意力都在他身上, 孩子感到被尊重會很快樂; 一旦孩子把閱讀跟快樂連在一起, 動機就產生了, 大腦的資源就會分配到閱讀上。

當孩子讀的文字量越來越多時, 他的專注力就會越來越長。

所以閱讀是培養專注力的好方法。

孩子功課做得慢、不專心, 大部分的原因不是孩子大腦有毛病,
而是作業太無趣。


在責罵孩子之前, 不妨先看一下功課內容, 說不定連我們大人也坐不住。
(試想:你能夠坐在椅子上 抄十遍課文而不動嗎?)

美國極力提倡作業跟生活結合, 就是發現當所學能所用時,
孩子會好好學習。

與其責罵孩子不專注, 不如改善作業內容, 使孩子自動專注。

另外一個能夠改善專注力的方法 是運動。


研究發現, 當人們專注做一件事時, 大腦中的多巴胺和血清張素的濃度 都很高。


研究也發現, 運動到某個程度時, 大腦會自動分泌多巴胺、 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 這些神經傳導物質 都跟學習與記憶有關,
所以孩子運動後的學習效果比較好,
記憶力比較強。

因此,孩子不專心時, 不要罵他,
因為他的大腦 本來就不是演化來閱讀的,
但是大腦可以改變,
我們要「引誘」他改變,
孔子不是說教育要「循循善誘」嗎?

我們一定要了解閱讀不是本能, 它是人類了不起的成就,
所以要耐心去引導孩子, 再利用運動來幫助孩子學習,
使學習變得容易、有趣。

當孩子喜歡學習時, 他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因為天下所有的門 都會為喜歡學習的人而開,
將來他就無往不利了。
.
小時已養鸚鵡, 現在有 LB 2隻
橙葵 Hello 仔

TOP

智慧的火花 陳之藩
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是个老大学。它的校园中,包括八十多幢大楼。盖的年代,差不多都是与史俱来的。一切地方都看得出来是在学欧洲,即以宿舍而论,那种样式也是学英国学院式的。不论里面多不舒服,窗户多不合适,从外面看来,总是有一番气派。
广阔的院落,峥嵘的楼顶,石板的甬路,古色古香。


这八十多幢大楼中有一幢是特别的,即是今年才修成的富兰克林中心。富兰克林中心的对面是摩尔电机学院;旁边是富兰克林运动场。富兰克林中心所包括的部门是数学、物理与天文,楼的样式是新的,内部的设备也是新的。
我经常是在摩尔学院上课,但除了查书在摩尔图书馆稍作勾留外,不大爱在摩尔学院呆着,因为那里一切全老,温度调节也不是自然的,所以我一有工夫即到对面的富兰克林中心来。
这个楼建筑的制度,好像是在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图书室的周围是一个一个的小房间,小房间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两把椅子与一块黑板,把这个小房间的小门关上,这屋里即是自己的天下,可以上天入地地思想。
欧本海默为主任的那个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被命名为“智者的旅店”,是让智者休息、乘凉、聊天的地方。有经常在那里的,如爱因斯坦;也有临时邀请去的,如汤因比。研究所方面并不计较这些“旅客”的工作,只是供给他们安适的环境与闲暇的时间,让他们去思想,去作灵魂深处的探险工作。


这个制度兴起来没有多少年,但是这种作风却已传染了整个美国,富兰克林中心即是一个例子,通用电气公司的研究室又是一个例子。这个制度的唯一目的,即是希望在这种环境下,让学者们迸放出智慧的火花,以映照这个时代。


美国有一个极迫切的需要,是他们朝野有先见的人士所大声疾呼的,即是缺乏领袖人才,也就是缺乏智慧的花朵。到今天为止,科学界中最有贡献的人,不是由欧洲学校给训练出来的,就是由欧洲流亡来的。有一幅漫画讽刺这种情况:一个犹太人在实验室内工作,一个美国人在市街上去推销。
他们国家的各阶层领袖,都忧心这幅画图,他们仔细考虑这个问题,怎样才能产生领袖人才,怎样才能培起智慧花朵。
因为领袖好像不是由正规教育所能教育得出来,而智慧也不是知识堆积起来的结果。
于是他们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比如,尽量保持学术的独立与自由,尽量供给学者闲暇与安静,尽量提倡古典的训练与人文的教育,最近还有福特公司捐出大笔的钱,用以提高教授们的待遇。一切都在努力中,而希望却仍在渺茫中。


不仅在国际舞台上,美国的政治所表现的是跟着邱吉尔蹒跚老步前行;就是在学术界里,美国学者们也都是跟着由牛津来的、由维也纳来的学者们奔走。美国的先知们在焦灼于文化的生根工作。
假如说,一个病院里有许多护士,把病人的病情记录得非常详细,把病人的衣食照顾得非常周到,但是没有具综合眼光的大夫为这个病人下诊断,那么这个病院是医不好病人的。培养综合眼光与综合能力不是件简单的事。撒下多少种子可能也长不出一株嫩苗来。大家在为此焦灼,在为此摸索。


我坐在富兰克林中心,凝望着爱因斯坦的塑像,爱氏所以成为爱氏,不仅因为他是数学家、物理学家,而且也是哲学家。
再看一看马克士威尔的挂像,马氏所以成为马氏,不仅因他是电学家,也因为他是诗人。就以富兰克林本人而论,在电学上有那样的成就,而他是政治家、教育家。


分工愈细,便愈迫切需要具有综合眼光的领袖人才,这个年轻的民族,在垦地、培土、播种、灌溉,在期望天才与智慧的蓓蕾,以唤起整个春天的千红万紫。


我不禁想起,我们这悲哀的一代。不知道谁的主意,觉得培养领袖人才为最不切要。学校所奖励的是最听“恩师”话的奴才学生;社会所奖励的是最会给上司送礼的属员。上上下下全是唯唯诺诺,看一人的颜色,试一人的脾胃。世界上哪有富强康乐的国家是由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我把功课推到一旁,伏案哭了。


一九五五年三月十六日__
小時已養鸚鵡, 現在有 LB 2隻
橙葵 Hello 仔

TOP

美國心理學家教你尋找快樂
作者: 余淑君  來源: 生命時報


9個步驟感受幸福
法國詩人羅曼·羅蘭曾說,“幸福是靈魂的一種香味”。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克塞克告訴我們,幸福意味着生活在一種“沉醉”狀態之中,以下的9個步驟,也許能幫我們激發動力、找到靈魂深處的幸福。
把孩子的微笑當成珍寶
經常抱怨生活無趣的人,通常是因為缺乏發現快樂的眼睛。低下頭,和身邊的孩子打個招呼吧,他們純潔的臉龐定會勾起你心中的美好感受。
不要無所事事
等車、等人、看電視等廣告的空檔時間,也可以做些有價值的事,比如聊天、說笑話等。這樣一來,生活就會少一點煩躁無聊,多一點充實快樂。
抽時間做喜歡的事
很多人總是嘮叨 “沒時間”。其實,如果每天早起半小時、晚上提前半小時關電視,一年下來就多出了365個小時,何愁做不了喜歡的事?這些時間會讓你的生活每天都充滿驚喜。
交5個好朋友
能一下子數出5個好朋友名字的人,比說不出任何名字的人,幸福感強烈得多。這些親密的朋友其實就在你的身邊,善意對待周圍的人,身邊自然充滿愛。
積累積極情緒
一天過得是否快樂,並不在於發生一件多大的樂事,而在於很多瑣碎的小樂趣。試着把這些“微幸福”積攢在心裡,比如孩子長牙了、看到花開了等,能有效緩解壓力。
面帶微笑
有研究發現,容易遭遇小偷、騙子的人,往往是愁眉苦臉、失魂落魄的人,因為此時人的心智最弱,最容易被“盯上”。即使遇到困難也要打起精神,你的微笑會換來別人的微笑與幫助。
多到室外活動
在陰暗的室內窩久了,心情也變得沉重壓抑。換件鮮艷的衣服走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感受鳥語花香,在陽光中迎風奔跑,都能幫我們一掃壓力與煩惱。
保證休息時間
幸福的人總是精力充沛,因為他們懂得,留出時間,享受每天的睡眠。這是難得的“心靈凈化”時間,也是獲得幸福的“充電器”。
尋找精神信仰
人的物質需求其實並不多,花費太多精力去追求,最後只會內心空虛。不妨多尋找一些精神享受,比如救助小動物、保護環境等。
小時已養鸚鵡, 現在有 LB 2隻
橙葵 Hello 仔

TOP

人類成長階段---人生八階

艾力遜是近代的心理分析及人生發展學說的一名領導者,他出生於德國,而他的學說是沿於佛洛依德的理論發展出來的。
艾力遜把人生分為八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都有各明顯的特徵,並且也潛伏著一種危機,但若安然渡過這些危機,則生命會有更進一步的成長和發展,個人便有能力來克服後一個危機;否則生命就會受到阻滯,而後至的危機便難以應付了。以下是艾氏的人生八階的概要:
1. 信任與懷疑(0-1歲)
嬰兒由出生至滿歲,便是信任與懷疑的一段時期,這個時期的特徵是表現在對人的信賴與不信賴的行為上。信賴可使嬰兒能安心地,任由別人包括母親在內的照料。例如餵奶,使安睡,大小便的排泄等。以後嬰兒逐漸減少睡眠時間,更多運用感覺器官來熟習周圍的環境。身體由人的照料而獲得舒適,而舒適又與人的出現聯繫在一起,由此而產生對人的信任。當嬰兒稍大的時候,他會進一步的察覺到,這種他所需要的舒適,是會按時地獲得的,故此並不須母親寸步不離地在他身旁,於是嬰兒已開始放心讓母親暫時的離開他。因為他已建立了信任,信任母親會在他有需要的時候出現。
信任不單只對別人而言,亦同時是對本身的信任。如果有自信自己能應付得一些突發事情的時候,嬰兒便更放心讓大人離開他。反之若嬰兒不能在此時期發展其信任,則會影響其將來的人格發展,他可能此後產生退縮,對人不信任,失去對社會的信心,甚至會引致精神分裂,並且對於愛、互賴、信念與信仰等,都會有極不合理的態度和行為出現。
當然,嬰兒在此期發展其信任,並不是單純由獲得的食物量與照料的多寡來決定的。因為最重要的,還是所獲的食物的品質,及照料中所帶來的愛的深淺,這會對嬰兒產生的信任,及將來是否成為一個能被別人信任的人有絕大的關係。
在信任的發展的負面是懷疑。倘若本階段中的信任發展遇到挫折,便會產生對人、對事不信任的態度。如日後不獲補償性的發展,則便會對事有諸多的猜疑,以至日後難以適應社會。
2 自主與羞惑(1-3歲)
(使用一至三歲是因為這個地方的小孩子是三歲進入幼稚園上學,其他國家可以按該國上幼稚園的年齡來定階段)
第二個人生發展期,艾力遜稱為自主與羞惑。這個時期包括由滿歲至三歲左右。心理分析學派相信,幼兒對大小便的控制,是人的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為這是收及放的能力的控制。幼兒由此而學習對本身的調整操縱,適當的排泄,將使幼兒感到滿足,過度的壓制,例如過早及過嚴的大小便訓練,必會引起不快及緊張。訓練操之過急,必然損害幼兒的自信與自決,並且可能使其感到羞惑。
幼兒發展是要經過一個自然的過程,不可使用強迫的方法令其加速。所以不可因其不負成人的期望而加以羞辱。過多的羞辱,使幼兒失去自信,對自身的能力有所懷疑,從而會放棄努力,並且變成任性、反抗、故意做出與人相悖的行為。感到羞愧者,通常是覺得自己的短處,在極不願意的情景下,暴露在別人的眼前,於是有無地自容的感覺。所以有羞愧者是希望短處隱蔽起來的,成為不可見的,如果別人注視著他,他便會引起很大的忿怒。
這個時期,決定了兒童將來在自主與羞愧之間的發展,正與負兩方的比例。例如愛與恨;合作與敵對;自由的自我表達與壓抑;有自制還是需由外力來控制;有自豪感還是有羞恥感。如果正的一方強於負的一方,則個體便安然地克服了這一時期的『危機』,自主便也戰勝了羞惑,這樣便為下一步的人格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
3. 進取與罪咎(4-5歲)
(定為五歲是因為這個國家進入小學的年齡是六歲,如果另一個國家進入小學的年齡是七歲,那這「進取和罪咎」就是4-6歲)
兒童在四、五歲時,便處於進取與罪咎的一階段。這時兒童活動力大為增加,有較大的想像力及好奇心。由於精力的突然增加,使兒童產生各種希望及企圖接受責任,這便是本期對正的一面『進取』的引發力。他開始更覺得自我的存在,及受自己的支配。他不怕失敗,失敗了又重來,用去了的精力,很快便又恢復了過來。因為試新事物對他是一個強烈的驅策力。
在進取的負方就是罪咎感的產生。罪咎感是於幻想過多,並且容易想入非非,發生戀父或戀母的情結,這樣便會自覺有罪咎,由此而喚起內心的抑制。不過如果這個抑制是過分的話,是可以影響將來性格的反常的---包括潛能受損、感情冷淡、想像力受到縛束,甚至可能導致日後對性的冷淡。
4. 勤業與自卑(6-11歲)
(定為六至十一歲是因為這個國家的兒童是十二歲升中學)
在六歲以後,兒童已開始社交生活了。這個社交生活是以學校為開始的。兒童這時將會努力於表現自己,使他人覺得其存在,而且是與其年齡相若的一群孩子中的一份子。所以兒童要爭取為其同儕接受,他要參與群體遊戲、學習與活動,並且極怕被人排擠,這一時期約經歷整個小學階段。這時期的特徵就是具有求知慾,有活動精力,希望學習成人。由此而產生一種勤業精神。不過如果這種受到窒礙,例如在群體中遇到排擠,便會產生自卑的情緒。因此,勤業與自卑是會經常交織地出現的。所以,這個時期便稱為勤業與自卑。
兒童此時在其勤於致力的學習與工作的興奮與滿足,由是而強化其勤業的行為。他開始留意工作或活動的各種規範,而嘗試使自己能適應及服從這些規範,因而能夠產生有效的工作結果。所以這時他心中的自我,是包括了他的工作工具及技巧在內的。
無論在何種文化的社會中,兒童此時是進入了一個較有系統的學習期。學習的事物範圍是廣闊的,指導的人亦不一定是學校的師長,這通常包括了一切周圍的人。例如父母及其他成人,還有比他年長的孩子。他們的行為,亦可能成為摹倣的對象。
處於此時期,使兒童感到危險威脅的,是他可能自覺到能力之不足,不能隨心所欲地應付他想完成的工作或學習,因而感到自卑、懊喪,對自己的技巧及工具都不滿意,特別是當他看見別的同儕獲得滿意的工作結果時,會覺得有己不如人的感覺,由是會失去興趣,不再勤業,產生退縮、迴避及孤立。反之,如兒童獲得成功的發展,有工作、學上的滿足,則便已初步培養出對工作的愛好,及領悟人在社會上的分工合作的意義。這樣,不但掌握若干基本工作技巧,且為將來進入社會作出了良好的準備。
5. 自認與迷亂(12-20歲)
本階段包括由十二歲至二十歲的一段青少年期。故此踏入十二歲後,兒童期已告結束,因為性機能已開始成熟,身體也快速長成。這些生理上的急速改變,及面臨將需擔任成人的工作,使他們不得不關注自身的處境。他們亦關心別人如何看自己,在別人眼中,他們是否夠得上水準。
在此期中主要的心理特徵,就是自認與迷亂。自認就是要自我認識,自我認定一種身分,一個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從而決定用何種身份來處理面對的問題。當然,所謂自認亦是向人認同,在其同伴中找一個模式,藉此而構成一個自我形象。這種自認可說是對未來的估計的開始。估計自身的能力,將來能否或意願擔負的職責。有信心的或會自認得過高,一旦發現能力不能配合的時候,自我的形象便會容易崩潰下來。沒有自信的,則可能逃避認同,因而產生了更大的危機,處處否定自我,反抗現實,導致迷亂,不知自己應扮演甚麼樣的角色,因而消極、失望、對現實不滿,把自認上的困難,推諉於社會之不當及不公正。有這種迷亂的,可能產生偏激反叛,進而在行動上表現出來,例如離家出走,放棄學業,反抗社會的一切。
在自認迷亂的另一端,便是過分的認同。此時不但已找得一個自我形象,而且對這形象作出狂熱的偏愛,因而令其排擠其他非此形象的事物。所以某些青少年特別容易在認同一對象後,產生狂熱甚至崇拜,一切以此對象為師,拼命模倣。當然,這樣便失去個人的自我,使自己的獨特的發展停滯不前,甚至某些優良的特徵都遭受破壞。
在此期間,青少年亦特別容易結黨營群,而且對視異己份子者,作無情的排斥與攻擊。這些都可以表現在服飾、習慣、趣味及言行舉止上。並且這些亦成為是否屬於該黨群的表象。如果在這些方面有不服從群眾的,則便視為離心,其他成員便可能終止和他交往,使他孤立起來。
在這期間,自認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而這種自認亦絕非一次便可完成,他要經歷一連串的自認。在某一階段中,青少年可能認同於一群體;但在不久的時候,他又可能發現另有更值得認同的群體,因而其自我形成亦隨而漸變。這個變的經歷,對於青少年發展是有良好的影響的,因為這樣可以幫助他在找尋真正的自我。
6. 親密與孤獨(21-30歲)
  隨著青少年期而來的是早期的成年。在這期中,心理的特徵表現在親密與孤獨的交戰。這時個體已應發展了自認,於是這種自認在本期中促成了與其認同者的頻密而全面接觸,及互相容納,由此而發展了親密的友誼。當友誼形成後,雙方便可互相容忍,及願意為對方作出些犧牲,以此調和了可能發生的衝突。
  親密的及面自然是孤獨了。倘若在發展親密中受挫折,因而失望退縮,又或恐懼別人結成親密的企圖不能達到,為了避免失敗,也會自願地築起一道與人相隔的牆,而成為孤獨者。這類人不能與人分享自我,亦不願承擔親密的後果,例如對別人的愛護和照料,包括供養子女等。嚴重的孤獨者,則終會作為精神病者,不能過正常的生活。
  艾力遜認為這期的幸福快樂,建築在親密的充分發展。這表現在性愛的完滿獲致,雙方都有無拘朿的修性愛活動,同享快感。他又提出理想的性愛,應是雙方都能互想信任;願意分享工怍、生育及娛樂的情趣;並且願為子女謀求各階段滿意的發展。
7. 創建與停滯(30-60歲)
(定六十歲為終是因為這個的退修年齡是六十歲)
  艾力遜的人生第七個階段便是所謂創建與停滯期。在此期中正是人生創業的中心階段。一般來說亦是指中年期,由三十歲左右開始,以迄於六十歲以後的一大段時光。
  創建期是人之事業發展的時候。所謂創建,就是創造與建樹。人在此期須運用以前各階段的學習與成熟的心智,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在事業方面,各盡其力來發展,使能達到個人創建的目標,使事業獲得成就。這種創建力,就是人類社會之推動力,各人盡其所能作出貢獻,促使社會文明進步。
  在個體方面,創建力是促使才智有運用鍛煉的機會,因而使心智更獲得完美的發展。這種發展使創建得到收獲,使心理方面得到滿是,生活也因而充實起來。另方面,創建力也是促使人建立家庭,生兒育女,使新與老一代的關係建立起來,使夫婦互相依存。
  反過來說,倘若創建受到壓制,人沒有機會發展其才能。又或在發展中遇到挫折、工作沒有帶來結果,事業失敗,則創建力便漸漸會消失,且被停滯所取代。在這時候個體便會感到迷失,脫離現實,可能發生自我迷戀,顧影自憐。嚴重者會覺一切雄心壯志皆盡失,產生灰心懊喪,對事物採取放棄態度。故此形成未老先衰,內心充滿停滯,休歇之感,生活貧乏無味,甚至產生壓世的思想。
8. 圓滿與失望(60歲以上)
  艾力遜的人生八階的最後階段,稱為圓滿與失望。此一階段是人在六、七十歲以後的一段人生最後歷程。這個時候,是一個把以往成敗總結的時候。故此,如果以往的發展是完美的,有成就的,在這個階段便會享受其成果,心理上便有圓滿的感覺,對一生便感到滿足及自豪,不然,就會在心理上積存失望感。
  這種圓滿包括接受一生的功業,而無後悔自己之作為;包括接受別人不同的生方式及其貢獻;包括在經濟及環境威脅下為保護個體之完整所作之努力;及包括因文化背景不同產生的相異生活。
  輔導的對像是人,希望以上一些資料提供,幫助你們對人成長潛伏的危機,阻力或助力,有一點點的認識,幫助你輔導過程更流暢。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小時已養鸚鵡, 現在有 LB 2隻
橙葵 Hello 仔

TOP

本帖最後由 scl 於 2012-2-26 08:56 編輯

忍是人生的技巧,放棄是人生大學問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話,需要忍。
人生有很多氣,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
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忍是一種眼光,忍是一種胸懷,忍是一種領悟,忍是一種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種規則的智慧。
忍有時是怯懦的表現,有時則完全是剛強的外衣。
忍有時是環境和機遇對人性的社會要求,有時則是心靈深處對人性魔邪的一種自律。
學會忍,是人生的一種基本謀生課程。
懂得忍,遊走人生方容易得心應手。
當忍處,俯首躬耕,勤力勞作,無語自顯品質。
不當忍處,拍案而起,奔走呼號,剛烈激昂,自溢英豪之氣。
懂得忍,才會知道何為不忍。
只知道不忍的人,就象手舞木棒的孩子,一直把自己揮舞得筋疲力盡,卻不知道大多數的揮舞動作,只是在不斷地浪費自己的體力而已。
有所忍,必有所不忍。明忍,始易明不忍。

人只有兩隻手,能抓多少東西?抓住一樣東西,就意味著放棄了更多的東西。 放棄和失去,其實始終是人生的大局。
不要以為得到了什麼,其實人時時刻刻都是在失去,失去時間,失去生命,失去更多的財富,失去更多的機會。
不要抓得太緊。抓得越緊,丟失的會越多。持到手的,莫要沾沾自喜。未持到手的,也莫要灰心喪氣。
生命的旅程太短,世間的精彩太多,持有什麼,不持有什麼,都不是人生過程的關鍵,關鍵是選擇。
是人生過程中最精彩也最具有誘惑的課題。
只是選擇之後的一種隨機或必然的結果。
那已經脫離了生命個體的願望軌道,進入了事物發展規律的軌道。
人生關鍵的課題是選擇,但人生最難的卻是人要不停地選擇。
有時候剛完成一個選擇,又得進行另一個選擇。
有時在開頭選擇對了,在第二步卻可能選擇錯。
有時一直都做了適合自己的選擇,到最後一個選擇前卻走到了另一條不適合自己的道上。
持不是講持有什麼,而是講選擇什麼,放棄什麼。
我們應該明確我們不需要什麼。
畢竟我們心的欲望太大,只有學會放棄,才能更好地持有。
放棄才是人生的大學問。


人的悟性,是一種神奇的事物。
不同的悟性,同樣的環境,同一個事件可能會有很多種不同的結果。
心鶩神遊,不可預知,奇妙無比。
眼睛,心靈,表現,人生的過程其實是不斷悟的過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 可見悟是一直到生命結束都在不斷進行的。
悟不是指教別人的做秀和個人英雄的自我表現,而是不斷完善自我心智的內修。
悟更是一種自省和自律。
悟更多的本意,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但是首先要通過改造自我或者主觀世界,然後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地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悟不單純是一種心智的活動,更是一種言行的活動。
一世的榮華也好,辛酸也罷,都只是過眼雲煙,唯有精神才是永恆的 .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小時已養鸚鵡, 現在有 LB 2隻
橙葵 Hello 仔

TOP

快樂的滋潤  作者﹕陳靜

你快樂嗎?當我這樣問你時,你會怎樣回答我?那一定不是簡單的2個字或3個字能夠表達的。快樂或不快樂。
你或許會這樣回答:「我也不知道快樂不快樂反正就是往前過唄!」,如果是這樣的話,我也會問你一些問題:
一天之中,你有沒有生氣?生了幾回?持續了多長時間?你有沒有把不好的情緒傳染給別人?你今天不高興了嗎?你的嘴巴是不是能掛上油瓶,翹得老高?你有沒有把臉子拉的像「去年一點相思淚,今年方流到嘴邊」的那樣長?你有沒有對別人吹鬍子瞪眼,甚至罵上兩句?這些行為每個人都有過,也不會陌生。
人這一輩子,都在為別人生氣為別人的臉色傷心。也許是不由自主,也許是一種習慣,甚至不知道為甚麼?也不去想值不值得?常此以往,結果這痛那癢的,搞得一身都不舒服。真應了那句話:「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其實發生矛盾時,最不合適的表達方式就是生氣,縱然有一萬個理由生氣,生氣還是不理智的行為,那時候的智商就會降為0 或負數。因為生氣造成每天忍著各種不舒服,還不如平時學會寬容,小小的吃虧一把,大大方方豁達地去忍一忍。雖然比較難但也是考驗意志的時候,要不「忍」就不是「心頭一把刀」了。等對方明白過來時,對方就會理解你這樣的寬容,從內心裏油然升起對你的敬佩。
對於愛發脾氣的人,從不想自己的錯,還以為別人怕她呢?這樣的人對她生氣的價值也沒有了。要是不小心動了氣,意識到了就趕緊把自己從氣恨中拉回來,時間越短越好。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一個生氣的人用儀器和雪地連起來,發現人生氣時會產生一種物質導致白雪變黑。所以他警告人們, 生氣不可以持續超過5分鐘,因為這樣容易導致癌症發生。其實中醫中也有這樣的說法,人的情感是與五臟相對應的,比如喜傷脾,怒傷肝,憂傷肺,恐傷腎,悲傷心……
從前以為只有大境界的人、大智慧的人才懂得真正的快樂,可是我身邊的人告訴我,「只有智慧的人才懂得甚麼是快樂,」她的話點醒了我,原來平凡的人懂得了甚麼是快樂就擁有了智慧。
這讓我想起一個小故事,小時候讀過,卻不明白是甚麼意思,那個故事是說:幾個僧人看見風吹過來葉子在動,有的說是風在動,有的說是葉子在動。慧能說,不是風動也不是葉子在動,是你的心在動。慧能一語驚人,因此被推為禪宗六祖。其實,慧能並非出身書香門第,他只是一個以打柴為生的人。偶然聽到佛法後開悟。
人的心就像樹的根,樹根動了,樹的生命就危險了。人心是生命的根,你的身體可以動,但是最不能動的是你的心,人心動了,隨之你的心跳會加速,血壓會升高。正常的生命頻率會失衡。你的每一次動心生氣、暴跳如雷,對於你體內的細胞來說,不亞於一次海嘯地震……,地球每天圍繞著太陽運行不息,可是地球上的生命不會感到晃動,因為地球的運動是平穩而有規則的,不會像人的情緒一樣波濤起伏。天地若像人一樣喜怨無常,天地就不會恆久了,古人講「天、地、人是和諧一體的」,天地的恆久在於靜,而人生命根本也在於一個「靜」字。
有錢的人不快樂、沒錢的人也不快樂,因為我們的心不清靜,所以很難找到一絲寧靜,故而不快樂。很多人以為快樂就是及時行樂、揮霍無度,只要自己高興不管他人死活,其實這樣的人「快樂之後」會更加空虛,因「快樂」所帶來的煩惱會使生命更不快樂。
通常人們會把人分成很多類:比如男人女人、好人和壞人、高貴的和低賤的……,可是很少有人會這樣界定:快樂的人和不快樂的人。
無論甚麼種族、甚麼信仰、甚麼階層,是老人還是孩子、是總統還是平民都可以分成兩類:快樂的人和不快樂的人。
快樂的人總是有辦法讓自己快樂,遇到甚麼事都不放在心上,嘿嘿一樂了事,無論得到與失去都能做到心平氣和,得到了也不喜極而泣、失去了也不灰心喪氣,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不快樂的人總是沒有辦法讓自己快樂,他們會用磚石砌城牆把自己囚在裡邊,眼前只有巴掌大的一塊天。他們不相信自己,也不想信他人。這樣的人也不會相信有快樂可言。
每當我們走進大自然的懷抱,你感受到的不僅是寧靜還有陽光、綠樹、飛鳥、風雨雷電,大自然給我們的一切我們要學會感恩,因為最好的都是無價的,但大自然對生命的給予卻是不求回報的。生命本應是先利他的,而這種利他的本身才是真正的利己。
我們生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那種內心生活沒有人替你分擔,你在意的越多,內心的痛苦就越多,別人總會有 這樣那樣的想法,別人總會有高興不高興濺落在你的身上,你無需跳起來,只要平靜著面對就好,因為靜能解開我們內心無數的心結……,也只有打開心結才會有快樂可言。
如果我們能平靜地面對我們周圍的一起,善待我們周圍的一切,儘管身處逆境也坦然處之,有矛盾時多找找自己的不足,時常寬容別人的過錯,我們的心就會有古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種快樂的心境。
我現在很快樂,知足悠然,心靜坦蕩,因為每當我不快樂的時候,我就會問一問自己,為甚麼要不快樂?我沒有理由不快樂啊,我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生命,不管我是否擁有了多少財富,不是我的甚麼想法得到了滿足,而是因為我的內心是那樣的寧靜……
小時已養鸚鵡, 現在有 LB 2隻
橙葵 Hello 仔

TOP

理性情緒治療法


艾理斯是理性情緒治療理論的創始人,他認為人的困擾完全是由思想導致,人的思想會影響情感。當人認為某件東西不好,他就覺得這東西不好。如果將非理性的思想消除,學習理性的思想,則大部份的心理或情緒的困擾都可以解除。理性情緒治療法主要是透過教導和學習,不單要除去病徵,也鼓勵受導者去檢討個人的價值觀,正視一切問題,能夠理性地思考,得到快樂。


<人性觀>
1. 他們強調人的價值觀,並假設人出生時具有理性的、正確的思考及非理性的、扭曲的思考之潛能。因此一方面人會珍惜生命的可貴,可以快樂,可以思想,可以將個人的感受用言語表達,可以與人溝通和建立友愛親密的關係,可以成長和實踐自己的願望。但另一方面,非理性的思想卻令人選擇自我毀滅,逃避現實,重複錯誤,執迷不悟,逃避長大,自怨自艾和苛求十全十美。就會產生許多情緒困擾,無法快樂滿足地生活。
2. 非理性的行為和思想自幼形成,人一出生就要堅持自己所渴望的都能得到滿足,倘若不能立刻得到,就會怪責自己,也責怪他人,這些非理性傾向,導致了人發展出傷害自己的習慣和不良的行為。
3. 人的思想,情緒和行為有密切的關係,互相影響。為要了解人的自我毀滅行為,我們要先了解人如何感受,思想,領悟和行動。
4. 人是用言語來表達思想和感受的,故他時常用「自言自語」(self-talk)來表達自己,而他的「自言自語」又漸漸變成他的行為的指標。
5. 人有能力去改變基本觀念和價值,所以就有機會以新的觀念、意見和價值來作出取代,導致新的行為出現。


<治療目標>
  理性情緒治療法的目標是:「培養更實際的生活哲學,減少因生活中的錯誤而責備自己或別人的傾向,以及教導受輔導者如何有效地處理未來的困難。」
  由於假定人的問題是來自許多錯誤觀念,因此,會鼓勵受導者以批判的態度去檢視及改變一些最基本的價值觀,正視一切問題,學習理性地思想。也會輔導受輔導者學習接納現實,組織和節制自己的思想,對己對人較寬容和忍耐,減少對自己和對他人種種不合理的要求。換言之,理性情緒治療法是期望治本,而非單單治標。


<ABC治療模式>
  ABC治療模式是由艾理斯發展的一個邏輯步驟,探測和辯證非理性的思想,從而學習理性的思想,感受和行動。
  下圖將顯示各種因素之間的互動關係:
A 引發事件 &reg; B 信念 &reg; C 情緒與行為的結果
D 駁斥干預 &reg; E 效果 &reg; F 新的感覺
  人怎樣行動和生活,是因著自己的信念而決定,A 是既存的事實、事件、或一個人的行為或態度。C 是情緒與行為的結果、或一個人的反應;此反應可能適當或不適當。A並不能導致 C,而是 B,它是一個人對 A 的信念;是B導致了情緒反應 C。因此,人要為製造自己的情緒反應和困擾負起責任。理性情緒治療法的核心是教導人們如何改變直接導致其困擾情緒結果的非理性信念。
  A、B與C之後是 D,就是駁斥。「駁斥」是協助受輔導者向他們的非理性信念挑戰。因為受輔導者可以學會理性的原則,用來摧毀任何不實際而無效的假設。最後,進入E的階段,E 就是效果,指獲致新而有效的理性哲學,能以合宜的思考取代不恰當的思考。我們接著就會創造 F,是一種新的情緒型態,不再感受到嚴重的焦慮或消沈,能配合情境而有適當的感覺。



<治療的步驟>
 此派的方法是主動、直接和教導式的,可包括下列各步驟:
1. 充分認清我們應對自己所製造的問題負責。
2. 接受我們有能力顯著地改變這些困擾的觀念。
3. 認清和界定我們的情緒問題是來自那些非理性信念,並且去面對。
4. 輔導員向受導者挑戰,要求他為自己的信念辯護,證實其真實性。
5. 輔導員向受導者顯示那些信念無論在邏輯及驗証上,都有很多錯誤。同時,也讓他看到那些信念會導致自我毀滅。
6. 輔導員協助受導者改變自己的思想,以合理的信念來取代不合理的信念。
7. 輔導員教導受導者此後一直以理性情緒治療法去根絕導致困擾的不合理信念
小時已養鸚鵡, 現在有 LB 2隻
橙葵 Hello 仔

TOP

活在當下 作者﹕曉凌

週末的午後,和一位朋友在外面喝茶、聊天。


朋友目前從普通學校來到一所名校做教師,記得她曾說過,希望從此告別以前的生活,一切重新開始。
可是,自從來到這所學校後,又多次向我訴說名校帶給她的巨大壓力和諸多煩惱,名目繁多的各種考試、競賽,讓每位教師都不得不在快節奏和高強度的緊張忙碌之中備課、教學。


朋友一時間 感到心力交瘁,難以適應,用她的話講,簡直就是「地獄般的生活」。
她感到後悔了,身體和精神超負荷透支、年幼的孩子更無法盡心照顧,所以非常希望再找到另一所無甚壓力的普通學校,一邊聊著一邊又開始憧憬,將來到了新學校的輕鬆、美好。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我對朋友說,盡可能地去努力實現自己的願望,尋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擔負起做母親的責任固然都重要,但是,還應該懂得「活在當下」。
智者常勸世人們要「活在當下」。
曾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有個佛教信徒問慧海禪師:「您是有名的禪師,可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答:「有。」
信徒問:「是什麼呢?」
慧海禪師答:「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有什麼區別呢?」
慧海禪師答:「當然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不一樣呢?」信徒又問。
慧海禪師說:「他們吃飯的時候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時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麼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繼續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在利害中穿梭,囿於浮華的寵辱 ,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將心靈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常常活在昨天與今天的陰影裏,過於期待未知的、明天的燦爛陽光 。後悔昨天,不滿今天,憧憬明天,已經形成了一種迴圈反覆的思維與情緒習慣。
他 為昨天幹過的種種錯事懊悔、煩惱,不能釋懷,為今天生活的平淡、枯燥而感到空虛無聊,甚至牢騷滿腹,時時活在明天的種種期盼和幻想之中。
男人總是願意期盼「有了更多錢之後」,女人總是願意想像「嫁了一個好老公之後」 ,而倘若真的得到了就一定會快樂、幸福嗎?也許這之後會產生更強烈的、更多的欲 !
這種對自己當前的生活熟視無睹、心不在焉的心態會讓他永遠不能安在「當下」的生活中,無法全力以赴的認真工作,盡情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更體悟不到隨遇而安的自在、逍遙和美妙。
一位作家這樣說過:「當你存心去找快樂的時候,往往找不到,唯有讓自己活在『現在』,全神貫注於周圍的事物,快樂便會不請自來。」
我們不能否認理智的「回首昨日」,「期待明天會更好」是今日之奮發、向上生活的 力和源泉,但,更為重要的是:
原諒自己昨天的錯誤,學會正面思考,養成充實今天生活的習慣;把握今日,克制欲望,感恩生活,活在當下。
小時已養鸚鵡, 現在有 LB 2隻
橙葵 Hello 仔

TOP

在孩子身上學習懂得快樂

在嶄新的一年裡,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著「快樂靈魂」的人呢?事實上,你沒必要苦思冥想如何才能快樂。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怎樣才能快樂,看看你的周圍,是的,從孩子們身上學習!
笑是孩子們的天性,如果你花點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你會很容易被孩子們的笑聲感染,即使他們有時會不高興,過一會就跟沒事一樣。不管怎樣,下面7種快樂的方法是我們可以從孩子們身上學到的:


1.為現在而活
孩子們能夠只對當前他所遇到的事情感興趣,他們對事物的感覺總是建立在他們遇到的事情上。他們的情緒也是時常隨著他遇到的事情而變化的。通常他們會因為他喜歡的玩具或者遊戲打架或者心情沮喪,但是只要他們被新的東西所吸引,所有消極的情緒就不復存在了,因為他們尋找到了新的快樂。
但是,對於成年人來說,我們在經歷不快樂後,往往趨向於保留那些傷感情緒,我們總是把很多不好的情緒堆積起來,腦海中總有揮之不去的陰影。我們好像不是為現在活著,如果不能忘記過去的傷感,你就很難在現在獲得快樂。


2.同時只專註一件事情
當小孩子玩捉迷藏遊戲的時候,他就只是在玩捉迷藏,他不會去一邊玩捉迷藏,一邊還要想他下午還要畫的畫,或者明天要去搭的城堡。他同時只關心一件事情。
對於成年人來說,我們每天有太多的壓力,這是因為我們同時必須去想甚至去做多件事情,我們被太多的“計畫”淹沒。儘管你會同時做多件事情,但是你發現更容易出錯,算下來時間還是不夠用。這時候,你應該嘗試同時只做一件最緊迫的事情,當你完成它的時候,你在開始做另一件。你會發現生活中有了喘息的時間。


3.利用自己的想像力
孩子們通常都會利用他們的想像力,不管他們是在玩遊戲還是在畫畫。他們喜歡扮演故事中關於魔法,幻想以及一切看起來人力不可為的情節,想像是他們獲得快樂的源泉。
可是,成人們似乎忘記了使用自己的想像力。學校更多的培養了我們分析的能力,因此我們做事的時候也變得更死板。一但事情沒有按計劃進行,我們就會變得很不開心,很少去創造新的機會,因為我們已經喪失了想像力。


4.未來永無止境
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覺得未來一切都是有可能的,他們不會覺得時間好像是和他作對似的。那麼你也可以用這種態度,不要做時間的奴隸。如果你覺得有什麼事情值得去做,那麼就去做吧,任何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5.總會快樂滿足
孩子們總是很快樂,哪怕是因為很小的一件事。他看到蝴蝶會充滿好奇,跳過一個水坑時也會覺得快樂,或者去吃麥當勞也會很高興,他們從來不去過分思考其他狀況,總是把事情想的簡單。
如果你也想讓自己充滿快樂,試著保持感恩的心態。把你認為讓你快樂的人或事記下來。此外,經常做一些小事情讓自己快樂,例如,看幾頁書或者和好友聊天。


6.天生善良、信任他人
孩子們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們不會故意去傷害其他人,同時也會很自然地認為沒有其他人會傷害他。沒有了這種故意和擔心,自然會過得很快樂。
成人們應該學習孩子們,拋開分歧,互相尊重,愛才能創造幸福。


7.絕對相信你會履行承諾
孩子們對於你答應給他的禮物或者獎勵總是抱有很大的信任,他信任你,相信你說話會算數。所以,永遠不要對你的孩子食言,既然答應了就應該兌現。
成人之間講究誠信,更應該如此,一諾千金,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也能讓自己快樂。
小時已養鸚鵡, 現在有 LB 2隻
橙葵 Hello 仔

TOP

愛因斯坦說:「如果A等於成功,那麼成功的公式就是A=X+Y+Z,X代表工作,Y代表玩樂,而Z則是閉嘴。」他所謂的閉嘴就是傾聽。

海明威說:「我喜歡傾聽,我從細心的傾聽中學到很多。」

既然大科學家和大文學家都認為傾聽很重要,那有沒有研究證據呢?英國學者Lindsay Smith進行了一項為期
10個星期的實驗,35位小學生每星期個別和一位訓練有素的成人進行半小時的說和聽。

結果說明了:增加兒童被訓練有素的成人傾聽的機會,他們的學習和行為效果就會顯著增進。
小時已養鸚鵡, 現在有 LB 2隻
橙葵 Hello 仔

TOP

本帖最後由 BABYPAPA 於 2011-10-4 10:53 編輯

[color=LemonChiffon]color=Red]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雅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用嘴傷害人很優雅優雅

回帖當敬禮
自言自語也可貴
12/3/2013   新家新的開始!
近來院友多.................
養鸚人多是瘋瘋癲癲的人生 !
4-9-13 養狗生活終結了 !

TOP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

人憤怒的那一個瞬間,智商是零,過一分鐘後恢復正常。

人的優雅關鍵在於控制自己的情緒。

用嘴傷害人,是最愚蠢的一種行為。



以上例子鸚鵡反教回主人說話,一定是鳥很優雅了,將說話能力用於愛主人,能善用能力者,必是智者.
小時已養鸚鵡, 現在有 LB 2隻
橙葵 Hello 仔

TOP

TOP

感恩之心造福自己、方便他人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意思是說,當和顏悅色、關心他人時,能給人帶來溫暖;否則,會傷害到他人。


事實上,當一個人心懷善念、常懷感恩之心時,不僅會方便他人、也會造福自身。  

科學家們也發現了這一點。據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網站2010年11月17日報導,心理學家發現,當一個人常對他人心懷感激時,這個人也會生活的更加快樂與充 實。這項研究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埃蒙斯教授(Robert Emmons) 和邁阿密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的麥卡洛(Michael McCullough)教授合作進行的。

實驗中,一些學生每天要記下五件他們感激的事情,而對照組的學生則每天記下五件讓他們不滿意的事情。三週後,那些心懷感激的學生在心理上、身體上、和待人上都比對照組有長足的進步。

在隨後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健康狀況的人群都進行了考察,結果顯示這一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在報導中,埃蒙斯表示: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是很難的,心懷感激卻是其中之一。

想想我們的每個人,從小到大的經歷中,父母、親人、老師、同學、朋友,為我們付出了許多,而且還有許多是我們所不知道的。當意識到這些時,難道我們不應該心懷感激,而且將善的種子傳播給更多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嗎?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這樣的古訓數不勝數,許多已經被現代人遺忘了;但重新拾起來,發現其中蘊含著許多做人的道理、生命的真機。比如:「積善人家,必有餘慶。」這句話出自於《周易》。

一個人的能力與命運,可能是有定數的;與其在爭鬥中求滿足,不如安守本分、從善如流。當把碰到的事情都做好時,或許會有意外的收穫。

清代文人紀曉嵐,學識淵博,曾主編《四庫全書》。他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收集了許多善惡有報的故事,而且有證可查。這裡舉一個例子。

紀曉嵐的先祖母張太夫人說:滄州有個人,他逼迫寡居的弟媳改嫁,並把兩個侄女賣進妓院,鄉親們對此都憤憤不平。有一天,此人懷揣不義之財,買下滿滿一 船綠豆,到天津去販賣。

傍晚,船泊於河邊,他坐在船舷邊洗腳。忽然,西岸邊一艘運鹽船纜繩中斷,而且橫掃而過,兩船船舷相切,此人自膝蓋以下如被刀削,雙腿骨肉粉碎,他悲慘地呼叫了幾天後才死去。

先外祖父張雪峰家有個僕人聽了這件事後,忙來向主人報告,並且說:「某甲遭到如此慘禍,真是件大怪事!」
雪峰公卻慢條斯理地說:「這事並不怪。依我看,他若是不落得這個下場,那才是大怪事呢!」(原文:此事不怪。若竟不如此,反是怪事。)這該是雍正甲辰到乙巳(1724~725)年間發生的事。


真誠待人、與人為善,這些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也正是因為這樣,人類的文明得以維持了幾千年。時值今日,能夠秉承正氣、潔身自好的有多少人呢?當我們每個人都為社會增添一份正的力量時,這個世界,包括我們自己,就會走向美好。
小時已養鸚鵡, 現在有 LB 2隻
橙葵 Hello 仔

TOP

也不一定呢!將以往做了的事參加了比賽,得了獎呢!

http://rthk.hk/special/hmtcharity2011/result_august.htm

那是真事不是 copy 呀,小朋友也長大了,以前也在此 post 出啦,已 delete 了.
小時已養鸚鵡, 現在有 LB 2隻
橙葵 Hello 仔

TOP

you 展現能力..more more copy
12/3/2013   新家新的開始!
近來院友多.................
養鸚人多是瘋瘋癲癲的人生 !
4-9-13 養狗生活終結了 !

TOP

我存不存在,也不影響到上述鸚鵡的能力展現!Right?
小時已養鸚鵡, 現在有 LB 2隻
橙葵 Hello 仔

TOP

返回列表